一、专业简介
专业名称: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
专业代码:081002
专业特色:本专业服务于内蒙古自治区经济社会转型发展、产业转型升级和新型城镇化建设,坚持人才培养定位、发挥专业和学科优势,注重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创新意识、人文素养与终身学习能力,可胜任跨学科、跨专业工作。经过近40年的专业建设,培养了一支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勤奋务实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形成了厚基础、宽口径、强实践、抓创新的专业特色。
二、学制与学位
学制:4年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三、培养目标与毕业要求
培养目标:本专业立足区域经济发展,辐射全国,围绕绿色低碳建筑、新能源利用等国家战略和行业产业发展需求,为建筑环境、建筑节能和区域能源领域培养能够解决暖通空调、工业通风、城市燃气及新能源利用等复杂工程问题的高素质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毕业生毕业5年后,能达到具体目标如下:
培养目标1:热爱祖国,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具备工程师的专业素质和社会责任感,严守职业道德规范,服务国家和区域经济发展。
培养目标2:具有工程师的职业能力,具备综合应用数学、自然科学、专业理论等基础知识解决暖通空调、工业通风、城市燃气和新能源利用等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在解决问题中能够综合考虑社会、法律、环境和可持续发展因素。
培养目标3:具有持续更新和拓展知识的能力,能够从事本专业领域设备研发、系统设计、管理、运维、生产和咨询等方面技术和管理工作,并具有创新意识和应用创新能力。
培养目标4:拥有与跨专业、跨职能团队和外籍团队沟通交流能力,践行团队合作精神,具备本领域工程项目的组织、协调和管理能力。
毕业要求:
1.能够将数学、自然科学、工程科学的语言工具用于解决建筑环境、建筑节能和区域能源领域复杂工程问题。
1.1 具备数学和物理、化学等自然科学知识,用于解决建环工程复杂工程问题的描述。
1.2 具有工程制图、工程力学、机械原理、电工电子学等学科基础知识,能够针对具体对象建立数学模型,用于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问题的建模和分析。
1.3 掌握运用力学、热科学原理、方法和专业知识分析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专业的工程问题。
1.4 能够将相关知识和数学模型用于工程中设备、工艺及系统设计方案的比较和验证。
2.能够应用数学、自然科学和工程科学的基本原理,识别、表达,并通过文献研究分析本专业领域复杂工程问题,以获得有效结论。
2.1 针对实际工程,结合专业知识,能够对复杂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问题济宁识别和判断。
2.2 能基于自然科学和工程科学基本原理和数学模型对复杂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问题进行正确表述,认识解决问题的解决方案多样性,结合文献调研寻求选择路径和替代方案。
3.能够设计针对本专业领域的复杂工程问题的解决方案,设计满足特定需求的系统、单元(部件)或工艺流程,能够在设计环节中体现创新意识,考虑社会、节能、健康、安全、文化、法律以及环境等因素。
3.1 能识别和判断建环工程领域复杂工程问题的关键环节和参数,能够针对特定功能要求进行设计单元(部件)或工艺流程。
3.2 针对多种解决方案,综合考虑项目需求以及法律、健康、安全、文化、环境等影响因素,对比分析方案的技术性、经济性和环境影响,提出创新性优化设计/开发方案。
3.3 针对复杂工程问题的解决方案,结合新设备、新工艺和新方法,进行合理的设计、施工管理和运行维护,开发满足特定需求的设计、施工管理流程或系统。
4.能够基于科学原理并采用科学方法对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领域复杂工程问题进行研究,包括设计实验、分析与解释数据、并通过信息综合得到合理有效的结论。
4.1 基于科学原理,结合良好的信息检索能力,采用科学方法,制定有效可行的研究方案。
4.2 针对本领域的复杂工程问题建立合适的抽象模型,能够根据实验方案构建实验系统进行实验并获得有效数据。
4.3 依据科学的理论模型解释和分析实验数据和结果,通过信息综合得到合理有效的结论。
5.能够针对复杂工程问题,开发、选择与使用恰当的技术、资源、现代工程工具和信息技术工具,包括对复杂工程问题的预测与模拟,并能够理解其局限性。
5.1 学会使用相关的网络工具、数据库、现代工程工具等信息技术,查询并分析解决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复杂工程问题所需的相关研究资料。
5.2 针对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问题解决,选择和正确使用恰当的技术手段和现代工程进行建模和预测,在实践过程中领会相关工具的局限性。
6.能够基于工程相关背景知识和标准,评价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工程项目和复杂工程问题的解决方案,包括对社会、健康、安全、法律以及文化的影响,并理解应承担的责任。
6.1 正确认识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和客观世界的相互关系和影响,熟悉建环专业相关的历史文化背景和与之相关的研发、生产、环境保护和可持续性发展等方面的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理解工程师应承担的责任。
6.2 基于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专业相关的背景知识和标准,能够分析和评价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项目和复杂工程问题的设计、施工和运行方案,包括其对社会、健康、安全、法律以及文化的影响。
7.具有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理念,能够理解和评价针对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问题的工程实践对环境、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7.1 理解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领域复杂工程问题的工程管理实践对环境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能充分考虑建环工程实践与环境保护的冲突问题。
7.2 树立绿色建筑的理念,正确评估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领域复杂工程问题的工程实践对环境和社会可持续性发展的影响。
8.了解中国国情,具有具有人文社会科学素养、社会责任感,维护国家利益,具有推动社会进步的责任感,能在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实践中理解并遵守工程职业道德和规范,履行责任。
8.1 通过思政、人文、社科等课程的学习,了解中国国情,维护国家利益,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在工程实践中自觉遵守工程师职业道德和规范并履行责任。
8.2 具有良好的工程伦理观,能够在工程管理实践中理解并遵守工程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具有法律意识,能够在学习与实践中提升职业素养。
9.在解决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专业领域复杂工程问题时,能够在多学科组成的团队中承担个体、团队成员或负责人的角色。
9.1 能够在团队中按照明确的需求独立或合作开展工作,能够承担个体、团队成员以及负责人的角色。
9.2 能够理解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技术的多学科技术背景和技术特点,能与其他学科的人员有效沟通,合作共事。
10.能够就建筑环境、建筑节能、区域能源领域复杂工程问题与业界同行及社会公众进行有效沟通和交流,包括撰写报告和设计文稿、陈述发言、清晰表达或回应指令。具备一定的国际视野,能够在跨文化背景下进行沟通和交流。
10.1 能够书面汇报和口头陈述清晰表达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领域复杂工程问题的解决方案、过程和结果,与业界同行、相关专业人员及社会公众进行良好沟通交流。
10.2 具备英语听说读写的基本能力,了解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领域的国际发展趋势,研究热点,能够在跨文化背景下进行沟通、交流与合作。
11.能够在与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相关的多学科环境中理解和掌握工程管理原理与经济决策方法,并能在多学科环境中应用。
11.1 掌握工程项目中涉及的管理和经济决策方法,了解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及产品在全生命周期过程中涉及的成本构成、工程管理与经济决策问题。
11.2 在多学科背景下,应用工程管理和工程经济决策的基本原理与方法,对工程项目进行组织管理、经济分析,并做出合理决策。
12.具有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具有不断学习和适应建筑环境、建筑节能、区域能源领域新发展的能力。
12.1 能正确认识自主学习的重要性和追踪新知识的意识,具有自我探索和终身学习必要性的正确认识,了解拓展知识和能力的途径。
12.2 紧跟科技与工程领域的最新进展,具有不断学习的能力,能够适应行业和社会的发展变化,具备一定的技术理解力支撑终身学习。
四、主干学科、主要课程、主要实践环节
主干学科:土木工程
主要课程:主要课程高等数学A(1)、高等数学A(2)、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大学物理A(1)、大学物理A(2)、电工学B、电子学C、流体力学A、传热学、工程热力学A、工程力学B、建筑设备自动控制原理、机械设计基础B、普通化学、工程制图与CAD基础C(1)、工程制图与CAD基础C(2)、建筑环境学、流体输配管网、热质交换理论与设备、建筑环境与能源系统测试技术、民用建筑环境营造技术、区域能源应用技术、建筑冷热源、建筑设备与能源系统自动化、建筑设备安装工程施工管理与经济、环境科学概论、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导论、工业及民用建筑环境保障技术、暖通空调节能减碳调研分析训练。
主要实践环节:物理实验A(1)、物理实验A(2)、军训、金工实习B、电工电子实习、劳动教育(2)、供热工程课程设计、通风工程课程设计、空调工程课程设计、建筑冷热源课程设计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
五、校企共建课程及实践环节说明
校企共建课程:建筑环境与能源系统测试技术、建筑冷热源、建筑设备安装工程施工管理与经济、建筑信息模型技术、毕业设计、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
校企共建实践教学体系说明:实践性环节依托实习基地进行校企联合培养,通过校内外指导教师联合编制教材、联合授课形式实现校企共建实践教学。
六、教育平台构成、学分安排、毕业学分及学位授予要求

学位授予要求:
1.修满培养方案要求的学分,经审核准予毕业。
2.不含毕业设计(论文)必修课平均学分绩≥70.0分。
3.在校期间无记过及以上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