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科技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立足内蒙古自治区“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战略和区域特点,聚焦“五大任务”建设,瞄准社会需求和学科前沿发展方向,深入开展学科内涵建设。学科现拥有“内蒙古自治区矿区生态环境评价与修复工程研究中心”、“内蒙古自治区碳中和协同创新中心”、“黄河流域内蒙古段生态保护与综合利用自治区协同创新中心”3个自治区级科研平台。
学科以环境工程、环境生态工程、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为支撑,经多年来建设发展,形成了矿区生态环境评价与修复、环境功能材料及污染控制与修复、工业废水典型有机物的运移机理及处理技术、资源高效利用与大气污染物控制、河湖湿地治理等学科方向。
(1)矿区生态环境评价与修复
致力于西部生态脆弱区的矿区生态环境评价与修复研究工作。面对该区域干旱缺水、高风蚀、高盐碱和高成本挑战,重点研发矿区生态环境评价与防控技术、矿区尾矿的无混凝土微生物原位固化技术、矿区重金属污染土壤的原位生物稳定化技术及深层土壤和地下水PRB阻断重金属污染技术。主要承担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项,内蒙古自治区科技成果转化专项1项,内蒙古自治区科技重大专项1项,内蒙古自治区科技计划项目3项,内蒙古自治区自然基金项目7项及其他项目9项。2021年,矿区生态环境评价与修复团队获授自治区“创新先锋号”荣誉称号。
(2)环境功能材料及污染控制与修复
以土壤和水体环境中的典型重金属和有机污染物为研究对象,重点围绕碳基高性能环境功能材料的开发制备及其对污染物的吸附/解吸、催化降解及去除过程的环境行为和作为超级电容器电极的性能和储能机理等方面开展理论研究、技术研发及工程应用,以期为减污降碳协同增效背景下的环境治理,提供新方法、开辟新途径。近年来承担和参与国家重点研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内蒙古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以及校地校企合作项目30余项,发表论文50余篇,申请发明专利10余件。
(3)工业废水典型有机物的运移机理及处理技术
致力于高级氧化法(AOPS)的优化与应用研究,包括煤化工特征有机物迁移转化规律、类Fenton及光催化降解煤化工典型污染物条件优化、溶解态有机物对煤化工含盐水蒸发结晶过程中聚合结焦机理探究、染料敏化TiO2的敏化条件优化及光催化机制研究;以及混凝法处理污染水体的应用研究,包括:壳聚糖类混凝剂的应用条件的优化及机理探究、混凝剂壳聚糖/羧甲基纤维素钠原位混凝处理黄河水及制药废水、混凝剂壳聚糖/海藻酸钠絮凝体处理煤化工废水及黄河水体系等。在《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湖南大学学报》、《化工学报》、《工业水处理》等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培养了年青教师3人,并将教学成果用于了环境工程和环境生态工程两个专业的课堂教学、实验等环节,科研反哺教学提高了教学效果,为社会培养了高素质的环境保护人才。
(4)资源高效利用与大气污染物控制
致力于白云鄂博稀土精、尾矿资源高值利用与宽窗口、高抗硫耐水性能的矿物NH3-SCR脱硝催化剂研究。辨别催化剂表面反应气体的吸附形式、活性基团、中间产物、硫酸盐物种,揭示SO2/H2O影响下稀土矿物催化剂的NH3-SCR催化脱硝反应机理;基于白云鄂博稀土矿物独居石矿物特性,探索合成、改性一种具有高活性、抗失活、强稳定性的低温NH3-SCR催化剂,明确多金属脱硝协同作用机理。研究为稀土矿资源高值利用与大气污染物控制提供新思路、新方案,同时对电力行业和非电行业的脱硝超低排放及碳减排提供理论依据。近年来,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省部级项目10余项,授权专利近10项,高水平SCI/EI论文20余篇,培养硕士研究生近20名。
学科现有专任教师20人,其中教授6人,副教授7人。其中,博士生导师2人,硕士生导师17人;具有博士学位15人,在读博士1人,已形成一支结构合理、教学科研水平较高、学科方向明确的师资队伍。学科教师荣获自治区“五一劳动奖章”1人次。学科将继续立足北疆,紧密贴合国家、自治区发展战略,坚持服务地方,坚决贯彻学校规划的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内涵建设,将学科建设推向新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