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本情况
内蒙古科技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是在1984设置的给排水科学与工程和1999年设置的环境工程本科专业基础上发展起来的,2003年获批“环境工程”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017年获批环境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多年来的建设和发展,本学科逐步发展壮大。学科聚焦落实自治区“五大任务”—生态安全屏障、重要的能源资源战略基地建设,针对区域环境污染防治、生态环境治理与修复领域,围绕区域、行业发展需求,建设中形成了水环境治理及水污染控制、矿区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固(危)废处理处置与资源化和土壤环境修复工程等4个具有特色和优势的学科方向。
学位点学科方向明确,积极推进学科梯队、教学团队和科研团队建设,采取“引育并举”的原则,通过人才引用和自主培养的方式,增强师资力量培养,加大对学术带头人、学术骨干、基础力量的培养力度,确保团队发展的持续性。2022年,引进博士教师2人,专任教师获得博士学位2人。。
学位点现拥有“内蒙古自治区矿区生态环境评价与修复工程研究中心”、“黄河内蒙古段流域生态保护与环境治理自治区协同创新中心”、“内蒙古自治区碳中和协同创新中心”、“白云鄂博共伴生矿废弃物资源综合利用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等多个省部级以上科研平台和能够满足师生科研场地和设备需求的实验室。2022年,对科研平台和实验室进行持续建设,进一步完善了科研平台、实验室建设管理的相关制度,购置了200余万元的教学、科研设备,对实验室原有设备进行了维修维护,提高了设备使用率和产出效率。
2022年,学科培养硕士研究生毕业29人,其中,学术型11名、专业型18名。受疫情影响,本年度研究生外出参加学术交流人数较少。学位点积极组织师生参加线上会议和开展内部交流研讨。
在学科大力建设过程中,2022年环境工程专业获批“内蒙古自治区一流专业建设点”,学位点专任教师获批各类各级科研项目17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重大横向课题1项(110万),内蒙古自治区青年科技英才计划项目1项,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
二、师资队伍
2022年,学科有专任教师27人,其中教授6人,副教授9人,讲师7人,具有博士学位14人,硕士生导师17人。学科拥有自治区“草原英才”1人、“新世纪321人才工程”1人、“高等学校青年科技英才”2人,内蒙古包头市“5512”学术技术带头人2人,内蒙古自治区“教坛新秀”1人,内蒙古自治区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1人。
各方向带头人及学术骨干如表1所示。
表1 各方向学术带头人及学术骨干
学科方向名称 |
身份 |
姓名 |
年龄 |
职称 |
矿区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 |
带头人 |
王哲 |
43 |
教授 |
学术 骨干 |
1 |
韩剑宏 |
55 |
教授 |
2 |
张铁军 |
46 |
副教授 |
3 |
王丽 |
35 |
讲师(博士) |
4 |
古琛 |
34 |
讲师(博士) |
水环境治理及水污染控制 |
带头人 |
李卫平 |
49 |
教授 |
学术 骨干 |
1 |
陈莉荣 |
51 |
教授 |
2 |
樊健 |
45 |
副教授 |
3 |
李玉梅 |
44 |
副教授 |
4 |
谷振超 |
35 |
讲师(博士) |
固(危)废处理处置与资源化 |
带头人 |
张凯 |
48 |
教授 |
学术 骨干 |
1 |
张连科 |
42 |
副教授 |
2 |
焦坤灵 |
38 |
副教授 |
3 |
李娜 |
39 |
副教授 |
4 |
赵然 |
38 |
讲师 |
土壤环境修复工程 |
带头人 |
屈忠义 |
54 |
教授 |
学术骨干 |
2 |
姜庆宏 |
46 |
副教授 |
2 |
石文静 |
31 |
讲师(博士) |
3 |
侯晨丽 |
30 |
讲师(博士) |
三、科学研究
2022年,本学位点按照学科方向布局,积极申报各类各级科研项目,2022年科研经费进账396.5万元,其中纵向项目经费373万元,横向项目经费23.5万元,新增授权发明专利2项,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由于疫情原因,到校经费较往年偏少,其中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蓝藻结皮-生物炭对北方轻稀土尾矿库周围土壤中重金属风蚀和淋滤迁移扩散的长效阻控机制。
2022年度结题项目16项,包括内蒙古自然科学基金、应用技术研究项目和企业委托项目等。
四、人才培养
本学科根据自治区发展规划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同时结合自身学科特点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培养方案。以“矿区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水环境治理及水污染控制”、以及“固(危)废处理处置与资源化”和“土壤环境修复工程”4个研究方向为核心,针对性培养学生的相关能力,使其能够独立承担环境科学与工程领域技术开发、工程设计与实施、技术攻关改造、新技术推广与应用、工程规划与管理任务,并能熟练运用本学科的基础理论和实验技能,独立从事本学科和相关领域创新性科学研究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工程技术人才。
在思想教育方面,本学科开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自然辩证法概论》等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并要求所有课程积极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坚持利用“学习强国”平台提升研究生政治素养,定期组织政治理论学习讲座、座谈会等,严格党员发展流程,利用研究生党员模范带头作用,发挥广大研究生在政治学习、科研活动等方面的示范引领效应。
五、培养质量
学位点严格执行国家《关于进一步严格规范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质量管理的若干意见》、《学位论文作假行为处理办法》、《高等学校预防与处理学术不端行为办法》、《内蒙古科技大学博士、硕士学位论文评审办法(试行)》《内蒙古科技大学博士、硕士学位管理规定》等制度,严把论文质量关。
2022年度,学位点授予学位11人,学位授予率100%。其中进入高等院校读博士5人,进入中国有企业2人,民营企业2人,三资企业2人,就业率 100%。毕业生就业以深造读博、从事企业研发为主。学位点毕业生在学习、工作中刻苦努力,积极上进,得到社会和用人单位的一致好评,2022年7月毕业生雇主满意度调查显示,用人单位对本学位点毕业生满意度达到90%以上。
六、支撑条件
本专业现拥有“内蒙古自治区矿区生态环境评价与修复工程研究中心”、“黄河内蒙古段流域生态保护与环境治理自治区协同创新中心”、“内蒙古自治区碳中和协同创新中心”、“白云鄂博共伴生矿废弃物资源综合利用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等多个省部级以上教学、科研平台和和能够满足师生科研场地和设备需求的实验室。实验室面积1027m2,拥有门类齐全的图书资料及线上实训实践平台,配备大型仪器设备40多台套,仪器设备总价值约2400余万元。内蒙古科技大学分析测试中心也有本学科可共享使用的多种现代分析测试仪器,此外,本学位点与内蒙古蒙草矿山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内蒙古硕达智水生态科技有限公司等6家企业建立了实习实训基地,有力地保证了学位点教学和科研工作的开展以及研究生实践能力的提升。
七、课程教学
本学科开设核心课程20门,其中学位课14门,非学位课6门,课程讲授均由副教授以上职称或博士学位教师担任。
所有课程教学内容持续不断的根据学科方向前沿发展、培养方案修订进程和教学成效分析来进行完善和补充。同时建立教学过程“三全”质量评价制度,通过座谈、教学质量调查,不断改进、提高课程教学质量。依据各环节反馈结果,反推培养计划和实施过程,建立“计划-实施-检查-追踪-调整”的闭环持续改进机制。学位点授权以来,得到学校和学院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对研究生授课教室、实验室进行了升级完善。学位点积极与企业和科研院所联系沟通,建立联合培养基地,为研究生课程实践提供优质的平台。学位点鼓励授课教师在选用国家级规划教材基础上,根据学科发展,严把学术关、政治关,完善教材知识体系,不断更新课程讲授内容,同时积极申报研究生课程教材建设项目。
八、建设存在的问题
在梳理本学位授权点建设的过程中,发现有以下几个方面需要改进加强,包括: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还需要提高;硕士研究生录取人数中第一志愿比例较小,研究生生源质量需进一步提高;科研平台层次亟待提高;研究生国际竞争力和国际化学术视野有待进一步加强;培养研究生的高水平科研项目偏少。
九、下一年度建设计划
针对上述存在问题,提出如下改进思路与提升措施:
(1)加强实验室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针对学科研究方向的需求,购买常用的仪器设备,保证研究生教学和科研的进行;加强导师管理、学生管理,提升管理水平,保证各科研平台、实验室安全稳定运行。
(2)加强宣传力度,提高一志愿报考率和生源质量。通过教师授课宣讲,鼓励本校学生一志愿报考,以制作短视频、举办宣讲会等方式进行专业宣传,吸引优质生源。
(3)加大师资培养、引进力度。加大师资引培力度,引进学科领军人才, 选派骨干师资到国内外著名高校进修;大力培养青年优秀人才,规划青年博士人才的成长路径,为青年人才成长提供帮助。
(4)强化与企业合作力度。通过特派联络员了解企业需求,加大研发力度,通过与企业联合申请课题、完成课题解决企业实际问题,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